永城人才网

建设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

文/图 今日永城报记者 刘 丹
   近日,记者来到太丘镇黄桥村,看到这里村容整洁、设施齐全、环境宜人;鸟语花香、乡土气息浓厚;民风淳朴、村民安居乐业,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。
  黄桥由来:“皇桥”变“黄桥”
   据《永城县志》记载,永城县西北二十五里余,有一个面河而居的水头村,百姓多以打鱼为生。村头有座关帝庙,来此烧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。相传清朝乾隆年间,太丘一带闹灾荒,河水泛滥,庄稼几乎颗粒无收。当时朝中有个为官的夏邑人,人们都称他沈阁老。沈阁老就在上朝时奏道:“想为家乡治河修路,建造一座一碑单三孔的大桥,在玉石栏杆上雕上飞鸟的图案,以彰显皇恩浩荡。”皇上听后大喜,误以为是建造一座“一百担三孔”的大桥,随口应允了沈阁老的请求,给了文银一百万两,粮食一千万斤。
   沈阁老带着银两和粮食,组织乡邻生产自救,把大部分粮款都花在了赈灾之上。他用剩余的一小部分银两,治理河道,铺路建桥。他召集乡亲从芒山拉回石头上百车,让石匠从河底向上砌成了三个桥墩,打制了一块四丈五尺长的条状石碑作为桥面,在形似玉石的护栏上,雕刻了百鸟齐鸣的小虫翼,在桥头上还雕刻了四只石狮子,不足数月就建成了一座一碑单三孔的青石板桥。此桥完工后,沈阁老回朝复命,恐怕皇帝视察此桥,于是途中抓了两只知了准备见机行事。沈阁老拜见皇上连忙报喜,说道:“乡亲们为感谢皇上的大恩大德,把所建的大桥叫做‘皇桥’。”皇帝一听,连声称赞,并准备前往此地视察。沈阁老连忙奏道:“我们家乡的蚊子太大,咬一口你都受不了,不信你看。”说罢一松手,那知了就“吱”的一声飞了出去。皇帝一见大惊失色,再也不提视察“皇桥”的事了。
   当地百姓为谢皇恩,取名“皇桥”,从此,“皇桥”就取代了流传千古的水头村了。由于村民们以“黄”姓居多,人们渐渐地就把“皇”字改写成了“黄”字,“皇桥”就演变成了“黄桥”。1939年9月,为围追阻截日本侵略者,这座清代建筑的石板桥被炸毁。具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古皇桥,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。
  黄桥记忆:品乡土风情
   石碾、石磨是中国乡村最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之一,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,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,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2014年11月18日,永城市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——太丘镇黄桥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。一件件逐渐淡出记忆的生产生活器具,又把人们重新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   黄桥民俗博物馆占地500多平方米,收藏展陈民俗文物300多件,这些实物由村民自发捐赠和征集,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桥村的乡土民情,彰显了一代又一代黄桥人从古至今,从梦想到现实艰辛奋斗的心路历程。在众多展品当中,以生产、生活用品用具为主,有传统的农业、手工业生产工具,如播种机、纺线车、织布机、锄、耙、石磨、升、斗等,还有家具、旧灯具及民居老屋、乡村私塾场景复原等。通过这些表面斑驳、色彩陈旧的展品,可以了解人类不断向前发展、摆脱沉重体力劳动的足迹。
   与此同时,太丘镇黄桥798艺术原创基地成立。该镇开辟了600亩果蔬观光园区作为永城文艺爱好者的采风基地,为他们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提供了一个平台,也为记录乡愁积累了素材。黄桥村党支部书记蒋万军表示,该村还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继续扩大黄桥民俗博物馆规模,进一步挖掘黄桥历史文化,打造黄桥文化品牌,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。
  黄桥发展:多彩新画卷
   日月如梭,随着黄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,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三纵三横的水泥大道宽阔整洁,太阳能路灯伫立在道路的两旁,一棵棵枝繁叶茂的行道树点缀其间,煞是好看;一直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进厂当上了工人,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,家用电器一应俱全;还有凉亭里、广场上,一到傍晚或农闲时节,村民们就到这里来扭秧歌、跳健身舞,或者三三两两地闲聊,讲科技、唠家常、谈致富、比发展;还有一幅幅廉政教育的漫画,时刻提醒着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事放在第一位……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正从这里开始。
   新农村建设实施后,许多老年人无力建房,难以迁入新村。为解决这些老人的后顾之忧,该村分批建设了老年房75套,已有70余户老人入住新村,过上了城市般的生活。“在这里生活就是好,村里不仅把水电费全免了,还免费给我们发放面粉和食用油,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。”70岁的赵德显老人高兴地说。该村还通过“十星文明户”、“五好家庭户”、“好公婆”、“好媳妇”、“好妯娌”等评选活动,大大提高了村民素质,呈现出一个温馨和谐、安定团结的新农村,并被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精神文明村”光荣称号。
   建设新农村,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就地转型,成为产业工人、专职农民、经济能人。该村通过多方努力建起了350亩的高效生态园和500亩的良种繁育基地。同时,还建起了多家企业,大力发展养殖业、加工业、服务业,给黄桥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。2014年,全村总收入达到了1970万元,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,达到了1.1万元。 ,本文章阅览地址是永城人才网www.ycrencai.cn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