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李金光
很久很久以前,永城地表绝大部分都是水,除了芒砀山和柏山之外,只有几个土丘露出水面。后经大禹治水,永城才有大面积的土地可供人们狩猎和耕种。由于永城一带地势平坦、土质肥沃,植物生长非常茂盛,有大片大片的桑林和漆树,有野生的谷子和稷子,还有兔子、野猪、灰狼和大象等出没于山林湖畔。具备了这些当时人们生活所必需的自然条件,先民们就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,休养生息。
原始社会晚期,永城一带属于兴盛于海边的蚩尤部落的活动范围。自从夏朝分九州以来,这里就属于豫州。到了夏朝末年,部族首领成汤灭了夏桀,建立了商朝,成汤把自己的亲属及作战有功的人分封到各地建立了许多诸侯国。永城这里当时是攸侯的治所,被称作“永”。在已经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,多处出现“永”和“攸地之永”等字样。这个“永”字,不仅有永远长久的意思,还有隽永美丽的含义。
在公元前1065年的秋天,也就是纣王十年九月,纣王亲率大军,对时常向西侵袭的东夷人方、林方、虎方等部族进行讨伐。纣王命大将飞廉带领由好几百头大象组成的象阵突击队作为先锋,浩浩荡荡地向东开来。大军途经芒、酂,来到攸侯喜的封邑永。不用说,这又够攸侯喜忙活一阵子了。攸侯喜先是命人杀猪宰牛迎接纣王和大军,接着准备粮草、武器,并召集战士,以便跟着纣王去讨伐人方等部族。纣王铜戈挥舞之处,人方部族望风而降,林方、虎方也甘愿称臣纳贡,只有鬼方不肯归附而四散奔逃。这一史实,就是永城的“永”字古已有之的最好证明。
然而,“永”地是什么时候被称作“永城”的呢?岁月悠悠,沧海桑田,随着朝代的更迭,版图时分时合,地名时有变化,“永”地的隶属也数次变更。到了隋大业六年三月(公元610年),隋炀帝再次乘龙舟巡幸江都(今扬州市)。只见绿柳夹岸、碧波荡漾的大运河上,彩旗飘扬,帆桅如林,数千艘船只簇拥着一艘由数百人牵挽的四层楼船,这就是隋炀帝乘坐的龙舟。这艘龙舟高四五十尺,长二百丈,舱外雕花描彩,舱内饰金镶玉,就像一座华丽又会移动的宫殿。隋炀帝坐在龙舟上层正殿里,悠闲地观看着运河两岸的风景,十分开心。但是,当他看到运河南岸的驿站时,却产生了一丝不愉快的感觉。他觉得,在这自古被称作“永”的美丽之地,怎么能没有一个像样的县城呢?于是隋炀帝下旨,割彭城、睢阳二郡之地设置“永城县”。
1996年,永城县撤县设市,改名为永城市。现在,永城全市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,人口已达150余万。永城北有芒砀耸护,南有浍水环绕,中有沱河横贯,地生银棉金麦,矿藏精铁乌金,真的是一个物阜民丰、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啊! ,本文章阅览地址是
永城人才网www.ycrencai.cn。